下载此文档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
摘要: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诗圣”说有力的反拨。自宋代“诗圣”一说出,杜甫作为儒家思想在诗歌领域最突出的代表被后世所尊崇。梁启超将杜甫称为“情圣”,使杜甫由“神”重新回归到“人”,一个“情”字更是凸显出杜甫作为诗人身份存在的意义。此外,“诗圣”的定位实际上是把杜甫归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最忠诚的一员,看重的是杜甫的忠君思想,梁启超则强调的是杜甫与贫苦人民的联系,他说:“他的眼睛,常常注视到社会最底下那一层。他最了解穷苦人们的心理。”⑧胡适则更进一步,把杜甫从朝廷拉向平民,称之为“平民的诗人”“我们的诗人”,有意地淡化杜甫与朝廷、与封建官僚体系的关系,拉近杜甫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这种评价在后来的杜诗研究中影响很大,形成了以“人民性”涵括杜诗的潮流。


其次,梁启超和胡适从不同角度评价杜诗,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为杜诗建立了新的评价标准。梁启超着力挖掘杜诗的美学价值,开启了现代杜诗学中杜诗艺术论的一路,为杜诗建立了以“情感”为中心的美学标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对“文学”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文学的美学本质,梁启超的杜诗研究正是接受了这种新的文学观念,将情感的真挚程度与情感表达方式的丰富与高超作为新的评价标准来衡定杜诗的价值。梁启超的“情感说”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学“诗缘情”说的重复,也接受了康德、柏格森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⑨“艺术是情感的表现”⑩,把情感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因此,他在论述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是从其情感表达方式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出发的。他认为最能确立杜甫文学史地位的是其融合了异族因素而形成的“回荡的表情法”的运用,这表现出梁启超受进化论的影响,关注点在杜甫诗歌的创新意义上。胡适试图在杜诗的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在思想上,胡适以平民主义为标准来评价杜诗,他说:“杜甫是一个平民的诗人,因为他最能描写平民的生活与痛苦。”在艺术上,胡适以语言的白话程度、写实主义和谐趣的风格为标准。认为杜甫写得最好的诗是古体诗、打油诗和小诗,而对于传统杜诗学极为推崇的杜甫晚年七律《秋兴》《诸将五首》等评价不高,认为“只是一些失败的诗顽艺儿而已”。“写实主义”自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大力倡导起,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大主潮,胡适对于杜甫写实主义的挖掘与肯定,与这一文学潮流有莫大关系。胡适看重诙谐的风趣除了认为充满谐趣的打油诗是白话诗的一大源泉外,从更深的层面看,是看到这类诗来自民间,与贵族文学相异的特点,正因其近“俗”,与正统“雅”文学相背离,因而具有“一种解放束缚的力量”,这种心灵上的解放带来的是充沛的感情和鲜活的生命力,所以他说:“杜甫很像是遗传得他祖父的滑稽风趣,故终身在穷困之中而意兴不衰颓,风味不干瘪。”欣赏的正是这种丰盈的生命活力。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平平库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2-08-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