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伏尔加河风光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1868-1936)
高尔基(“苦难的”),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始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
生于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市(高尔基市)。父为木匠,母是染坊老板女儿;5岁时父死于霍乱,母亲带他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粗暴冷酷,外祖母仁慈善良,常对他讲民间故事。10岁时母亲去世,他被迫外出谋生,先后做码头工人、园丁、面包店工人等。1884年去喀山,欲进大学,未果,认识马克思主义者费多雪耶夫和民粹派知识分子马尔斯,学习《共产党宣言》。
1888年、1892年两次漫游全国。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署名“高尔基”。
1892-1906年:参加工人运动,多次被捕;1905年加入布尔什维克,认识列宁;1906年去欧美宣传革命,同年在美国出版《母亲》。1906-1913年: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任教于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控制的党校。
1913-1921年回国主持《真理报》文艺专栏。1921-1928年肺病恶化,出国疗养。1928-1936年,受斯大林安排两次漫游全。
1936年6月18日逝世(鲁迅于同年10月19日逝世,郭沫若称两人位无产阶级文学“双璧”)。
高尔基名言——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2、思想
高尔基的思想包含3种成分:
一是马克思主义。1905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他在《新生活报》(孟什维克办日报)上发表文章,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1918年夏列宁下令关闭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反共性质”。高尔基在列宁50寿辰之际将他同彼得大帝相比:“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
二是“造神论”。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时任教于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控制的党校,接受“造神论”。小说《忏悔》(1908) 提倡造“新神”即“美和理智、正义和爱之神”。
马赫(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存在即为感觉经验,哲学实质即科学认识论(新实证主义)。20世纪初他的学说成为俄资产阶级哲学最时髦的学派。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集中批判此派学说。
三是人道主义。《不合时宜的思想》(1918)反对十月革命后突出军事与实业、突出工农主体的潮流,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提倡新文化启蒙,突出知识分子作用,贬低工农的力量与地位。苏联文学批评家科瓦廖夫在《苏联文学史》中称“令高尔基激动不安的人道主义思想”。
文学思想:“文学是人学”;文艺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秀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
伏尔加河——俄罗斯的母亲河
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市)
高尔基
外国文学高尔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