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30例
臧立波 摘 要 目的:探讨皮下蒂皮瓣在面部中小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局麻下切除病变组织,在缺损的一边顺皮纹设计以皮下蒂供血的皮瓣,推进或旋转修复皮肤缺损30例,×~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30例
臧立波 摘 要 目的:探讨皮下蒂皮瓣在面部中小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局麻下切除病变组织,在缺损的一边顺皮纹设计以皮下蒂供血的皮瓣,推进或旋转修复皮肤缺损30例,×~3cm×3cm。结果:30例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半年,瘢痕不明显。结论: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直径<3cm的圆形或椭圆形缺损效果良好,操作简单。
关键词 皮下蒂皮瓣 面部皮肤缺损 修复
面部各种疾患(如外伤创面、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皮肤缺损,修复结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外观及心理,不留或少留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目标。2009年以来,应用皮下蒂皮瓣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面部中小皮肤缺损患者30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72岁,其中18例为色素痣,4例为瘢痕,6例为基底细胞癌,2例为外伤后皮肤缺损。缺损位于眼周、眉周耳前及鼻唇沟周围,最大直径3cm。
手术方法:①局部浸润麻醉下,按病变组织的形状将切口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予以切除,切除深度一般为皮下脂肪层,色素痣及瘢痕旁开2mm,基底细胞癌旁开5mm,外伤性缺损需将边缘修剪整齐,并祛除失活组织。基底细胞癌患者术中行冰冻检查,以明确切缘和基底有无肿瘤残存,以保证切除彻底,避免肿瘤复发,色素痣术后也需做病理检查,以明确痣的类型。②在皮肤缺损一侧松弛的正常皮肤处设计一三角形皮瓣,切口线尽量顺皮纹走行,皮瓣宽度略小于缺损的直径,长度约为缺损直径的2倍。皮瓣前端切开深度应达深筋膜层或肌层,并祛除部分脂肪组织,形成一个小斜坡,以利于向前滑行,两侧可达皮下,以皮瓣两侧基底皮下组织为蒂,并向下外潜行剥离使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然后将皮下组织蒂的中央部分分离,而保留蒂的两侧部分,形成侧方双蒂,在无张力下将皮瓣推进修复创面,如推进困难,张力较大,可酌情断一侧蒂形成单蒂皮瓣,封闭创面。供区尖端缺损处直接拉拢缝合,先用6/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7/0无损伤线缝合皮肤。术中应彻底止血,精细缝合,严格无菌操作。
结 果
本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无器官移位及畸形,切口平整,皮瓣颜色与正常皮肤相同,随访6个月,切口瘢痕恢复满意。
讨 论
面部皮肤缺损常见于色素痣及良恶性肿瘤切除后,直径<1cm的创面多采用顺皮纹线的梭形切除缝合,如创面较大,为求得组织平整可能梭形祛除的皮肤会很多,不仅瘢痕会延长,中央部分直接拉拢缝合由于张力过大,局部瘢痕增生会更明显,甚至牵扯可能造成器官移位影响外观;对位于轴面的瘢痕,也会因直线瘢痕收缩引起局部凹陷,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如局部植皮封闭创面,不仅取皮区遗留新的瘢痕,而且植皮后颜色质地均与原皮肤相差甚远,再者特殊部位可能由于皮片挛缩造成器官变形;如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则治疗周期较长,需两次手术,并发症也不少见;而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似乎有些小题大作。~3cm的圆
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30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