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重点掌握免疫的含义、免疫的三大功能。
: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 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第二章抗原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两种特性,掌握半抗原与完全抗原的概念。
掌握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掌握抗原特异性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掌握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掌握B细胞决定簇与T细胞决定簇的不同特点。
掌握抗原的种类。
一、抗原的概念
(antigen,Ag):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物质。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又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或特异反应性(specific reactivity)
1).半抗原(hapten):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2).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异物: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包括:非己的物质、改变和隐藏的自身物质。
1)分子大小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0kD以上,小于10kD者呈弱免疫原性,低于4kD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2)化学组成与结构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类一般没有抗原性
3)物理性状
颗粒状抗原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多聚体的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1)遗传因素:包括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发育等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有关因
2)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等因素都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口服);过高或过低的剂量容易诱导耐受;反复注射优于一次注射。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三、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均具专一性。(即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
免疫复习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