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医案选
【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黄苓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二次温服)。
【原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0剂,语症基本消除。(福建中 医药 1 98 1; <3>: 3 1)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 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 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 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苓、连, 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 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 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 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
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 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伤寒解惑论))1 9 78: 1 44)
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用半 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 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 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 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 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 加味。 ^
党参1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苓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 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 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云南中医杂志1 983; <4>: 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 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
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 9 78年3月3 1日初诊。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 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全身消瘦, 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 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 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 已止,泄泻减少。嘱再煎
半夏泻心汤医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