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汕头建筑文化(1).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汕头建筑多元文化 传承引进融汇创新
    ■ 陈焕溪
    汕头建筑深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了潮汕地域建筑文化的精华。作为通商口岸之后,汕头又引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催生了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近代建筑。当代汕头建筑更是融骑楼立面大量采用阳台和铁栏杆或石材、抹灰镂空栏杆,形成虚实比照,也符合潮汕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汕头市区的发祥地“小公园〞及其周围呈环形放射的永兴街、永泰街、永安街、永和街和升平路(即“四永一升平〞)是沿街骑楼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气氛,是汕头“百载商埠〞的个性魅力表达和历史见证,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的潮汕民居建筑也反映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敢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纷纷投巨资在家乡置地盖房,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异国建材带来潮汕,传统的民居建筑开始呈现“中西合璧〞的风采,既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又吸收融合了海外先进的建筑文化。钢铁、水泥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大量采用,西方柱式、外廊式和地下室等建筑形式的广泛运用是其显著特征,最突出的代表是建于1898年,历时11年建成的潮阳棉城西园。建造者既有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根基,又在汕头承建过多项洋楼工程,对西方先进建筑技术颇为了解。西园以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为根底,继承了岭南传统庭园建筑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意境高远,小中见大,集“奇、巧、透、趣〞于一体,反映出当时技术的进步,在岭南近代园林建筑开展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潮汕近代建筑既尊崇外乡建筑文化,又源源不断地汲取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和养分,使潮汕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不断充实。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蕴藏在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积淀。
    □ 时代特征鲜明 地方特色鲜活
    当代汕头的建筑文化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和社会开展紧密相连,既大量吸纳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又注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活的地方特色,是历代潮人智慧的结晶。
    上世纪50至60年代,新中的制约,兴建的住宅和厂房、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不仅量少,而具十分平实、经济、实用,讲求功能至上,没有或极少装饰。当然也有少数建筑“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
    70年代,汕头开始接受屋顶、简单的檐部、不对称的空间组合、简洁的墙面、适当的比例和尺度,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多样化,但仍以功能实用为出发点。“形式跟着功能走〞成了这一时期的设计模式,至今仍被择优使用。
    
    改革开放,汕头建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机遇。初时上规模上档次的引人瞩目之作尚不多。直至80年代汕头才真正迎来了多元建筑文化共存的繁荣局面。1988年建成的汕头国际大酒店以其充满动感和韵律的立面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外观设计。大堂的共享空间、跑马廊的设计和顶层360°旋转餐厅的设置,以及26层的当时粤东第一高度,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成为汕头的新地标。郭怡昌、佘畯南、莫伯治等设计大师为汕头建筑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严谨大气的建筑精品激活了汕头建筑文化的创新意识,汕头建筑出现多元共存的新局面。一个突出的典型是金海湾

汕头建筑文化(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356 KB
  • 时间2022-08-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