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时代“舆情反转”的成因及反思
1摘要
UGC时代是全民参与新闻报道,人人发表舆论的时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环境下,“舆情反转”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一起新闻报道背后的真相与报道相去甚远。网络舆情也随着新闻报道的变化出现极大改变。UGC模式下,该现象尤为突出,传播过程的信息不平衡性,用户非理性以及主流媒体应对舆情机制不完善等特点成为“舆情反转”的主要原因。本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拟态环境”多种传播理论,从公众、媒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入手,对UGC时代“舆情反转”的成因进行阐释。说明“舆情反转”的危害,对该现象进行反思寻找解决对策。“舆情反转”逐渐成为社会现象,新闻问题。要保护新闻的权威性,维护公众利益,缓解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解决“舆情反转”刻不容缓。
“舆情反转”问题由来
互联网与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兴起使更多公众能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进入UGC时代,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自2005年,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表达平台进入公众视线起到近几年的两微一端成为主流平台,我们已从“公民新闻”迈向向UGC时代。
但是问题接憧而至,其中“舆情反转”正是其中之一。近年,“舆情反转”正引起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在2013年,新华网评选出“2013年十大新闻反转剧”,有北京老外撞人、香港女婴被外地人拐走、网络大v薛蛮子被捕、三门峡书记性侵留守妻时间等。2014年,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在2015年,打脸反转新闻依然不少。引发人们热议的有大学生掏鸟窝判刑十年,成都男司机殴打女司机,庆安枪击事件,女大学生发微博称扶老人被讹。
这些新闻反转引起的舆论反转看似有许多偶然因素,实则背后的诱因却有规律可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大法官”,将“舆情反转”现象进一步演化升级,甚至从线上运动到线下运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冲击,产生焦虑感。为了“抢新闻”,用未经证实的爆料,或夸张煽情的内容吸引读者,导致权威度受损。
本文意欲从这一出出闹剧中,寻找“舆情反转”的成因,网民群体,大众媒体,利益相关者从中起到的作用,各自扮演的角色。同时试着寻找解决途径,进一步优化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协调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现状。可以肯定的是,“舆情反转”将会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全民时代,持续存在并且升温。关注网络“舆论反转”具有现实意义。
“舆情反转”基本概念
“舆”意为群众,“情”意为情绪。所以,“舆情”指的是群众的情绪。丁柏铨认为“舆情即使民意情况。设计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部分)或情绪反应(即可能外露又不可能不外露的部分)(参见丁柏铨:《略论舆情
——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新闻记者》2007年第六期)。因此,“舆情”与“舆论”相比,“舆情”主体是公众,“舆论”主体既可以是公众也可以是官方”。“舆情”偏向情况,“舆论”偏向舆论。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户联系反应的人们对于某件事情的情绪、态度、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是反应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现实世界与大众媒体反映的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通过自发或有组织的方式传递自己对于某一社会热点事
UGC时代“舆情反转”成因及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