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决和从容。做老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决和从容。做老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老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高校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日仍旧是指导我们老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谆谆教导,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化大地上的奇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化生活的美妙语词,隐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我们教化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供应一流的学术哺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老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爱护“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备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宏大的教化视为同一事物,认为老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需“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究,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老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德,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孔子最喜爱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老师,获得了欢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欢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家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
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老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挚友”或“知己”进行沟通的华蜜,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老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