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上遵循了这个规矩用人。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假设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假设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房玄龄传?)处理高祖时的老官僚,东宫、齐王府的主要人员,秦王府的僚属就足以证明他对选用的对象,执行的是不避仇敌、不避亲疏,惟才是举、破格提拔的原那么,如对待魏征、薛万彻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贵为国戚,当册封其为司空时,有人以“私亲之俏〞加以反对,太宗排除干扰:“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他还能从贫贱中选拔人才,如马周,曾为人门客。太宗用其为“直门下省〞,继又提为“监察御史〞,十分称职。他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方法之一是改定“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荣,压制旧有的士族势力,为士庶并用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其次是开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贞观一代,人才辈出,佼佼者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济济的盛况,“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20)。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概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假设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万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同上)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完人,而是敢于成认:“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假设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那么羌辞、拙迹见矣。天下万机,一人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新唐书·吴兢传?)
唐太宗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那么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屡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根底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说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经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贞观三年,开始出现了“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大治景象,唐太宗兴奋地对大臣们说:“此非朕一人之功,实由公等共相匡辅。〞(?贞观政要?卷1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成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群策群力的结果。
贞观时代,由于政治上的清明,导致了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日益繁荣,故贞观年代
李世民是哪里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