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让课堂数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理论说明,通过寻找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目光对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开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展考虑和探究,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络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和现代生活、科技等亲密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时机,使学生在理论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稳固理解。如:在教学完
“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老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实在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老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历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
“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