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重要都城建设
1 都城东移趋向
2 七大古都:
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3 建设模式的三种类型:
新建、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4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社之制
◎宫殿、重要国家机构和一般居民区的严格分区
◎唐代在郭城外东北附郭建大明宫,长安的实际重心偏移东北
※总结:
◎完全规划,规模宏大,形制完整,艺术成熟
◎以宫殿和国家级衙署为重心,规整的方格网街道、里坊居住区、集中设置市场
※隋唐陪都洛阳
5.宋东京汴梁
※背景:
战国时期魏国大梁
汴河与大运河相通
后梁太祖朱温受封地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四水贯都”,漕运便利
※汴梁的成就:
· 宫城居中,多重城垣环套,城市干道以宫城为中心向四周伸展;
· 以宫城与御街形成城市中轴线;加强了宫前广场的艺术处理;
· 开放的街市和各类集市代替了唐代的集中坊市,形成了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在城市干道和宫城附近发展成商业区;
· 居住区打破了里坊制和宵禁制度;
※背景:
地处要冲,战国燕都,辽代陪都,金人首都。
刘秉忠规划元大都,三大古都城之一。
※元大都布局
元大都东西6700米,南北7600米,宫城、皇城、外城相套;
以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为核心建造宫殿;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都城;
都城轴线与宫城轴线大体重合,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方格网道路系统,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胡同东西向为主;
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划分住宅基地;街巷布置方式;
市肆分散布置;
独立钟鼓楼的设置。
※元大都与《考工记》
在中》理想最为接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元大都规划与建设的最突出之点是融汉、蒙两族文化于一炉,创造了一个具有崭新风貌的伟大都城。它非但不是复《考工记》之古的都城典型,相反,倒是一个能充分因地制宜、利用旧城、兼收并蓄、富有创新精神的都城建设范例。
※明清北京的改建
明代燕王朱棣受封大都,改名北平,称帝后从南京迁都北平,更名北京;
城区南移,皇城前建五府六部,形成了更有气势的皇城正门御路和广场;
明中叶四周加建外城,但仅完成南面部分,使北京呈凸字形平面。
城墙:外城、内城、皇城层层包围着紫禁城皇宫是个很突出的特征 ;内城九门,皇城四门;
布局:皇城居于中心偏南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在皇城之南的东西千步廊外侧及东西江米巷为主要衙署区;内城其余地区布置居民区。外城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区 。
道路:内城各门内都有东西或南北向干道,各干道构成一个十字或丁字交叉的网,把居住区划分成南北略长的矩形区域。在每个区域中辟东西向的小巷,成为“胡同”。
宫城
皇城
内城
外城
宫城北造景山
移建太庙和社稷坛,突出左祖右社对宫城的衬托。
城郊建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
废金水河,连通海子与太液池;海子被德胜门大街分割成积水潭、后海、什刹海三部分;原连通运河的通惠河被围入皇城中 ,城内水运废止 ;明代南面开新湖,分太液池为北海、中海、南海。
北京城市规划及建筑群布局的尺度构成
傅熹年《建筑十论》
”明代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明清紫禁城与北京城的尺度关系
紫禁城北墙距北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的3倍,而其南墙距南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的一倍半。也就是:;在确定紫禁城位置时,使紫禁城偏向南侧,令其与南城墙之距为与北城墙之距的一半
:1,近于9:1,误差2%。
北京城之长宽以紫禁城之长宽为模数,宽为其9倍,,,近于50倍。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
· 南北中轴线,从外城南门永定门起,穿过内城、皇城、宫城的正门和皇宫的主殿直抵内城北部的钟鼓楼,。
· 中轴线南部为自永定门至内城南面正门正阳门间的大道 ;
· 正阳门与皇城正门天安门相距约800余米:正阳门、大明门、外郛,(棋盘街、千步廊),天安门,(长安左右门)
· 中轴线的中心部分:皇城和宫城的中轴线与全城的中轴线重合 ;景山万春亭几何中心;
· 景山之后在中轴线上又是大街;体形宏伟、前后相重的鼓楼和钟楼是北京城中轴线的终点
永定门
正阳门
天安门
午门
神武门
景山
钟鼓楼
大明门
地安门
永定门
钟鼓楼
地安门
正阳门
天安门
午门
神武门
景山
大明门
7. 明南京
※南京是明初洪
古代城市建设实例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