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2006-02-13 11:28:25
大 中 小
讨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国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研究动向,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中水及雨水利用技术,选用对人体无毒、无过敏、节能、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材料等。其发起人Joan Bourne太太患癌症30年,通过这种生态建设活动及健康的人居环境,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明显增强。Whyalla生态市在Adelaide市北
400km,占地15 h㎡,。该地原是一个废弃的钢铁工业基地,通过各种生态恢复措施,如人工湿地,废水回用,垃圾堆肥,太阳能的利用以及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参与型管理等进行生态建设。城市形态和格局一反澳大利亚传统方式的殖民地形态的城市布局,按Kevin Lynch提出的3种城市形态进行生态设计。其生态建设的12条原则是: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适应当地生态型;在环境容量限度内开发;防止城镇摊大饼式外延;优化能源结构和效率;创造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卫生、安全的人居环境;社区共生;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共享;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突出多样性的文化景观,修复和支持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城市生态建设的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生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力度和稳度并重的发展上。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掠夺主义,城市可持续
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城市生态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
合发展。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包括:
⑴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⑵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⑶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急需4类生态转型:从物理空间需求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型;从污染治理需求向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向;从城市绿化需求向生态服务功能转型;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向面向过程的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推动城市的生态转型就是要促进城市产业从产品经济走向服务经济,都市景观从均一性的物理景观走向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的掠夺文化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兴起。其实,任何一个居住城市都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结合的
“生态”城市,只不过有些生态合理,有些城市生态而已。居住区不只是一类避雨遮阴御寒的人类栖息地,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地理、水文、气候、)、代谢环境(物质流、能量流)、生物环境(有益、有害生物)、社会环境(服务设施与水平)、经济环境(就业环境、房产市场)和文化环境(历史的延续性、标识性)的生态关系。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节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生态关系,包括水(水量、水质、水灾、水利);火(能量、能值、大气、气象);土(土壤、土地、景观、地理);木(植被、作物及其它生命有机体);金(矿产、营养物、产品及废品流)等自然生态要素以及人
口(数量、质量、供给、需求);人力(劳力、智力);人文(技术、体制、文化);人心(价值、信仰、伦理、道德);人气(购买力、集聚效应、环境)等人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