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师故事|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是一种怎样的礼仪呢?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的相关资料,希望
古代尊师故事|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是一种怎样的礼仪呢?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敬重,对于父母、师恩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它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在我国民间,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或用大幅红纸写有这五个字,也有的装裱成卷轴悬挂。有的还在香火牌位或条幅两旁,挂上一幅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的对联,说明尊崇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以引起人们的敬畏。
学者们一般把天地君亲师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实际上,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中,这样的说法即已显露端倪。《晋语》中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只提到了君、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荀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要素。
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成书于东汉的《太平经》更进一步,不只是分别说明天、地、君、亲、师的重要,而是将这五者并列在一起,最早将天地君父师五个字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明末刘宗周在《人谱类记》中说: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与同辈论师道曰: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师位何等尊重?后生以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这里的王文康公,即寇准的女婿、宋仁宗时的宰相、枢秘使王曙。这也就是说,早在北宋初年,天地君亲师的并列排序就已经出现了。
天地君亲师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应该是在明朝中后期。在明末清初时期,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在民间已经十分风行了。清朝初年的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这样叮咛人们: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个忘恩负义的人。
在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中,师的地位最为微妙,它不仅
古代尊师故事-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