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
必修一
一、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原理: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五、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别离和复原
1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选择透过性膜〕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 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别离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别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质壁别离〔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根本不变
质壁别离复原〔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根本不变
2、 质壁别离产生的条件: ① 具有大液泡 ② 具有细胞壁 ③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④活细胞
3、 质壁别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不断失水〕
4、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清水等。
5、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别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别离复原)
考前须知:低倍镜下观察
填图并写出4、6、7处液体的颜色
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复原反响,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2方法步骤: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编号
1
2
3
可溶性淀粉液
2ml
2ml
2ml
温度
60℃
100℃
0℃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碘液,
1滴
1滴
1滴
实验结果
未变蓝
变蓝
变蓝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编号
1
2
3
新鲜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pH
盐酸
蒸馏水
氢氧化钠
H2O2溶液
2mL
2 mL
2 mL
实验结果
无气泡
很多气泡
无气泡
3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低温导致酶活性下降,高温、过酸、过碱导致酶活性丧失。
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别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别离色素
2、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研钵→研磨→漏斗过滤→
〔2〕参加少量SiO2、CaCO3和10ml无水乙醇 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枯燥的滤纸剪成10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
制滤纸条 达滤液细线〕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均匀,直,细,
滤液划线
〔2〕枯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纸上层析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防止挥发〕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列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含量〕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溶解度〕
考前须知: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无水乙醇:色素的溶剂。
〔2〕过滤时不能用滤纸,用尼龙布。
〔3〕滤纸条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4〕滤液细线要直: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干后要重画几次: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5〕 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八、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
高考生物实验(16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