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例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生产、近代上海的崛起。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我国的五级行政体系)。
三、动态性,整体性和结构性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稳定的结构就没有一致性和联系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有形——有形+无形
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如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现代的区域资源,还包括无形的信息资源。
:本区域——优化的大区域
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是以本区域,更多的是以行政区域的条件为依据,以为本区域服务为目的的,这是一种自我经济循环过程,带有某种封闭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依据利润原则向优化区位流动,因此目前的区域发展研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应当扩大研究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成为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5.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
通过对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数量、质量、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
(2)区域经济分析: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3) 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7.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1)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其内容非常广泛,一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与区域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分的发展计划。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放在该地区怎样发展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的安排,只作了一个轮廓性的考虑。
区域规划:则要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地面的布局上,并且使它们各得其所,能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产的发展,以及适应城镇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对计划项目提出修改和补充。同时,通过区域规划,在对地区资源与建设条件的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就有可能科学地预测地区经济的合理结构和远景发展方向,从而为编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反馈信息。
(2)与经济区划和国土规划的关系
经济区划:是在综合分析比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解决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划,有助于明确各地区在全国或大的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合理发展的长远方向。所以,经济区划工作既可为编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展区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关系:两者同属于以国土开
区域规划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