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读后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优雅的相思词。网为您整理编辑水调歌头读后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读后感(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缺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有意与人犯难,给人增加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怜悯。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当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缺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短暂的离别而感到悲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终说:“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妙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许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许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挚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相互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妙祝福。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憧憬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调,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读后感(三)
触过泛黄的纸张,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索绕。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残余着幽然的哀痛的温存。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裂的安慰……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全部的担心。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涯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予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静静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
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地塘上,孩童们挥动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游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庆祝中秋的歌谣,洪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恒久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苏大诗人能够在孤独中找寻遥远的寄予,那我们更应当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调歌头读后感(四)
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幅清静幽凉的美景,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在此尽显,隐藏着一种困难,一种深邃……
一,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