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梅雨换季学习
定义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 ,在湖北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可伸至日本南部),常常出现连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梅雨”。梅雨是江淮流域最稳定持久2018梅雨换季学习
定义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 ,在湖北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可伸至日本南部),常常出现连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梅雨”。梅雨是江淮流域最稳定持久的阴雨过程,平均每年持续20天,最长达60天。
特征
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
梅雨结束后,主要雨带北跳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量明显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气温升高,天气炎热,进入盛夏季节。
1、梅雨期的低层形势
梅雨期的地面天气形势是为东高西低的气压场。在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在850或700hPa上为江淮切变线,其南并有一条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雨带位于低空急流和700hPa切变线之间。地面图的静止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一次次气旋活动,即产生一次次暴雨过程。
2、梅雨期的中层形势
梅雨期中层(500hPa)环流形式比较稳定。西太平洋副高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到我国华南,呈东北-西南向,在120E处的脊线稳定在22N左右,在印度东部或孟加拉湾一带有一个稳定的低压槽存在,有利于锋生并带来充沛的水汽。中纬度巴尔咯什湖及亚洲东岸建立了两个稳定的浅槽,而高纬度地区则为阻高活动地区。
3、梅雨期的高层形势
梅雨期开始的时候,高层(100hPa或200hPa)的南亚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位于长江流域上空(高压脊位于30度以南),当高压消失或东移出海时,梅雨即告结束。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及其成因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
梅雨在5月底6月初就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提早发生,使得我国东半部主要的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
迟梅
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造成迟梅雨的基本原因:在对流层的中部一直维持着一支强劲的西风,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
特长梅雨
持续时间很长的梅雨。例如: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梅雨6月初就开始了,直到八月初才“出梅”。 造成特长梅雨主要原因: 第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 第二,有一个强大的高压长期停留在西伯利亚上空,“阻塞” 在高空西风带的通道上,使西风急流分成两支。
“短梅”和“空梅”
短梅:梅雨特征不明显,雨量也不大,仅持续十来天就出梅了。
空梅: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之后直接转入盛夏。
“短悔”和“空梅”平均为十年中有l~2次。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造成“短梅”和“空梅”的基本原因:
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空气两者活动不协调的结果。
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平均气温至少有三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 22℃。出梅标准: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副高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梅雨期的观测工作
关注降水强度及其变化,把AWOS中降水量数据与降水形态相结合判定。
注意低云的记录和演变。
特殊报的发布:记清SPECI、SPECIAL。SPECI报天气现象转坏立即发布,天气现象转好十分钟后发布。
雷暴TS:闻雷立即发布,最后一声闻雷后十分钟发布解除,记录演变时记录最后一声闻
梅雨换季学习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