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主讲人王洪京
1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2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3
病因病机: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4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兼阴液亏虚肾 热结肠腑兼气液两虚阴 兼小肠热盛耗 损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阴热灼营阴内陷手足厥阴出血、斑疹、虚 热盛动风昏痉、正气外脱风 动
5
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6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风温春温 病因风热病邪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冬春,其他季节也见春 初起症状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多伤肺胃之阴易伤肝肾之阴 初起治法辛凉解表苦寒清里
7
辨证环节: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表——新感引动伏气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疹或出血
8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邪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9
分型论治1、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10
温热病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