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农产品生产要素的经济性差距的分析
李涛张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以及当今美国和中国各自经济、技术的不同特点,阐明了适合我国农产品生产要素增长的途径,即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与创新三个生产要素方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产要素技术进步
1 引言
经过30年的巨变,在北美和欧洲有迹象表明: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正在获得一种全新的动量。由于商品与服务产量的增长同样伴随着国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在20世纪维持经济增长的希望就是那些给商业、贸易组织以及政府领导人等带来超额利润的东西[5]。在对这一问题争论了两个世纪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提出新的问题:经济增长如何发生并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中国在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之后,国民经济在稳步上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同先进国家如美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找出这些差距并分析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中美两国关于农业生产要素比较的不同点
从农业角度入手的原因
经过改革开放,工业部门在产业结构中起了很大变化,已经成为最有活力的产业,但我们仍要看清楚我国正处于完成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两个阶段成叠进行的时期,而在这之前农业仍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6]。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而且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人们已经和土地捆绑在一起了,如何“解放”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及提高生产率是我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途径。
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同
表1 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单位万人, %
年份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中国总人口
82992
98705
105851
114333
121121
农业人口
68568
81096
84420
89590
85947
农业人口比重
美国总人口
20505
22776
23847
24992
26325
农业人口
988
886
764
658
785
农业人口比重
注:中国农业人口为乡村人口,即县(不包括镇人口)人口,包括脱离农业仍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同国外人口计算口径不一致[1]。
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农业就业比例明显偏高,这使得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更为严峻。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素结构的调整,归根结底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4]。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而美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5%[2]。如果是从每亩土地占有劳动力来算的话,中国在1995年耕地面积为94971千顷,中国的农业人口为85947万人,,而美国在1994年农业面积为972百万英亩[2],农业人口为583万人,。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是一种
关于中美两国农产品生产要素的经济性差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