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建议和教学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周晓静
1
一、教师要懂得教材背后的理念
任何教材总是在某种特定的理念指导下编写的,编写理念是教材编写者在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材编写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体现了课程的基本教育观。教材理念虽不直接出现在教材中,但理解它才能把握教材精神宗旨。
教师如果只知道教材而不知道教材背后的理念、哲学,就好像只有血肉而没有骨头,教材背后的理念便是支撑教材的脊梁。在教材编写试讲过程中发现,如果教师不理解新教材背后的编写理念,那么教材编写再精致也是没有用的。
2
《人民代表的责任》(九年级)
新课导入:
师:一个三口之家要买房,这样一件家庭大事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生(众):父母商量。
生(个别):好像是爸爸做主。
师:这一般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商讨的方式做出决定。那么,一个国家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呢?13亿人一起坐下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制度,叫做――
生(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4
5
二、熟练掌握课标,综合分析每课要达成的目标。
教材中每课都有机整合了课标中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的目标要求。每一课的目标往往体现了课标中若干处若干个子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要参看《教师用书》的分析,综合把握每课要达成的目标。
6
教育目标
感知全新的中学生活,体验成长感觉,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初步确立受教育是公民权利的观念。
课标: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二、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
三、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俄罗斯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说,道德不是一个可以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单独的现象,生活中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叫做道德,道德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道德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生活中的一切在场、不在场(指背景性存在)都会和道德纠结在一起,难分难舍。”(鲁洁)
生活是道德的基本存在形态,道德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所以道德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东西来教,道德问题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校道德教育也应在学生的广泛而真实的生活中进行。
8
四、营造“我的课堂”――教学与个人经验之整合
道德目的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中,然而,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和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行动的动机,这样的知识才是道德的知识,这种知识才能够使行为改善,属于品格的一部分。
9
学生有两个世界: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和游动在玻璃窗外的那个世界。后一个世界对儿童是更有益、更重要的,它是前一个世界的思想源泉,是知识的活力的来源――它就是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知识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成为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才是具有陶冶功能的知识,否则,它们对于人而言,便始终只能是“外在的财富”[1]。[1] 〔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104页
10
教材使用建议和教学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