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doc思想政治教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在哲学上主体和客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主体性是指客观活动的主体,利用自身的性质作用于客体,主体性也就是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体性哲学以自我为绝对可靠的出发点,关注的是主体如何通往客体,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因此被称作主体性哲学。通过主体性哲学的指导,许多社会科学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影响下,运用主体性哲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当时的哲学背景相协调的,是合适的。因此,就形成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人类运用主体性哲学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主体性从此进入了辉煌时期。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持续改进。然而由于主体性哲学理论本身就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它过于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性,而忽视了客体的能动性,因此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各种问题和缺陷。比如,受教育者的地位与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高大空;教育目标过于一致;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等等。所有这些局限性使学者们遭到越来越多的困惑,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这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忧心忡忡,不断地寻找走出困境的办法。
二、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
。虽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缺陷,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合理的部分,所以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要对其进行扬弃,充分克服主体性过强的局限性。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主体性强调自我,而主体间性强调我们。这里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涵了两层内容,一层内容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另一层内容则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教育资料既是教育者的客体,又是受教育者的客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主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第三个特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来促进双方的思想道德建设。
。
(1)从人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论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相互团结才能生存,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局限在传授一些生存方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人们开始不断地通过改造大自然来实现某种目的,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某种价值。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把受教育者看作客体,受教育者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做出的安排,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关照到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受教育者也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在这一时期,主体性发生了异化,人们片面地强调人类的主体性,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必须要在现阶段实现主体性思
思想政治教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