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等
诗歌起源于古老的《诗经》和《楚辞》,是声生最早、成就最辉煌、让炎黄子孙最为自豪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小学语文教科书很注重古诗的选编,人选的都是经典名篇。可我们的古诗教学却还是秉承传统,教学步骤是先逐字逐句地解释,然后串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等
诗歌起源于古老的《诗经》和《楚辞》,是声生最早、成就最辉煌、让炎黄子孙最为自豪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小学语文教科书很注重古诗的选编,人选的都是经典名篇。可我们的古诗教学却还是秉承传统,教学步骤是先逐字逐句地解释,然后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学生的作业本上是千篇一律的译文。“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体裁特点,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1抓住“诗眼”整体感知
古诗语言精练,内蕴丰富。教学时如果抓住诗眼,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主旨和诗人内在的情感。
《赠汪伦》这首诗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泾川游览。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热情款待后,在欲乘舟返回时汪伦又前来踏歌送行。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遂作《赠汪伦》以表感激。“送”是这首诗的关键所在,所以孙双金老师在教《赠汪伦》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
师:(高兴地)这两位同学很聪明,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想想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中第四句的“送”,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学生进入了本诗的整体意境,体味了诗人的情感,合情合理地想象,说得有理有据,成了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成了这首诗的知音!
2关注“空白”展开想象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古诗的语言特征为精警、跳跃与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发挥想象,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展示意境,表达情致,使学生产生共鸣。
3进入“意境”品味情韵
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的。优秀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时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品味其情韵。孙建锋老师在教《泊船瓜洲》时,这样安排:
师:这首诗写景自然,抒情真挚,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喜爱,但是这首诗更为后人称颂的是王安石用字用得特别妙。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据说有人看过王安石的手稿,他开始用的不是“绿”字而是“到”字。(板书:到)“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行,又换成“过”,还是觉得不好,就换作“入”,仍然不行,又改成了“满”,前后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选定了“绿”,那么我们来讨论讨论看,用“绿”好在哪儿呢?我们一个一个摆
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