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农国医大师治疗中风临床经验
中
2008年4月15日
一前言
二中风理论研究
1中风是百病之首
2重视《内经》与杨氏病因说
3推崇杨氏“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与“治症总要”
4推崇李学川大接经气法
5未病先防程莘农国医大师治疗中风临床经验
中
2008年4月15日
一前言
二中风理论研究
1中风是百病之首
2重视《内经》与杨氏病因说
3推崇杨氏“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与“治症总要”
4推崇李学川大接经气法
5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三临床治疗经验
1中风治脑,必用百会
.
2倡用四关,调理气血
3善用对穴,调整阴阳
4风火痰虚瘀,辨证取穴
5未病先刺,扶土抑木
6穴法准确,疗效培增
7三才进针,补泻得宜
8妙用配方,针药同理
9八纲既定,守方不移
四针灸治疗中风55例疗效观察
学术思想、理论建树
1首创灵素学派
中医学者研究内经,多言《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灵枢经八十一篇。多以素问为首,灵枢为次。可称为素灵派。程氏认为是先有灵枢,后有素问。《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性,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利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天文、地理、物候、哲学、生理、病理、解剖、中药、针灸、按摩、导引、养生等学科的综合性著作。但很大篇幅都是讲针灸的。详于针灸,略于中药。清代名医徐灵胎(江苏吴县)《医学源流论》云:“黄帝内经,言针灸者,十之七八,言方药者十之二三”。凡药三分毒,《内经》实际上最倡导用针灸治病。
3源于内难,旁及诸家
程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又吸取后世多家之长。比较推崇晋《针灸甲乙经》、宋《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利于穴位考证。元滑寿《十四经发探》,考证经脉。程氏有“交经八穴的初步探讨”元、窦桂芳《针灸指南》。程氏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讲义。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认为杨氏在中风病因、危证治疗、半身不遂治疗、预防等方面超过前人,有许多独到之处。推崇清李学川《针灸逢源》。
二中风理论研究
1中风是百病之长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风论:“且中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程氏认为中风是中医内科风、痨、臌、膈四大病之首。中风是针灸科风、瘘、痹、痛四大证之首。60年代WHO世卫组织调查57个国家,脑血管病列为前三种病死因的有40个国家。日本宫奇大学校长司马中风中风占日本死
(2)饮食不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膏梁之疾也”。现代认为高血脂症、高蛋白血症、高血糖症使血液粘度增加,易生动脉硬化和血栓。饮酒伤肝,《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矣”。
(3)七情所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杨氏《针灸大成》中风论里介绍了“怒中”、“思虑中”、“喜中”、“气中”、“气劳中”、“惊中”
(4)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房劳过度。《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房室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贼风串入经络”。
(5)气候因素
感受风寒或气候寒冷惚发中风。《素问·脉解篇》:“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而跛也”。《素问·阴阳类论》:“三阳独至,期在石水”。《素问·著至教论》:“三阳并立,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九窍皆塞,阳气旁溢”。据宣武医院统计618例脑溢血,%,%,%,%。
3推崇杨氏“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与“治症总要”。
《针灸大成》“中风瘫痪针灸秘诀”引《乾坤生意》:中风入脏,以致气塞痰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七穴。针。
中风风邪入腑,以致于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七穴。灸。
中风口眼歪斜:听会、颊车、地仓。灸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
4推崇李学川大接经气法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是经气不通。特别是阳经,阳主动,阴主静。提出大接经气。如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起点)→合谷→曲池→肩髃→迎香→醒脑开窍,强心,治心率失常。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起点)→外关→三阳络→肩髎→翳风→丝竹空(终点)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起点)→后溪→养老→肩贞→颧髃→听宫(终点)
足阳明胃经:承泣(起点)→地仓→颊车→梁门→天枢→髀关→足三里→解溪→历兑(终点)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起点)→完骨→阳白→风池→肩井→带脉→环跳→阳陵泉→悬钟→足窍阴(终点)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起点)→通天→风门→肝俞→肾俞→秩边→
国医大师针灸治疗中风经验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