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
概述
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随血肿体积不断增大,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类型,早期及时血肿清除,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概述-血肿分类
概述
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随血肿体积不断增大,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类型,早期及时血肿清除,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概述-血肿分类
1、硬膜外血肿
a、形成机制
硬脑膜动脉出血
静脉窦出血
颅骨板障出血
2、硬膜下血肿
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1)急性硬膜下血肿a、形成机理:
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
脑内血肿破入硬膜下
桥静脉断裂
(2)慢性硬膜下血肿
a、形成机理
老年病人(脑萎缩)
轻微脑外伤或无脑外伤
桥静脉撕裂出血
硬膜下小血肿
形成包膜
新生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血肿再扩大
3、脑内血肿
1、浅部血肿均来自脑挫裂伤。
2、深部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血
肿位于白质深部。急性脑血
管病也可引起深部血肿。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
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内凹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治疗方法基本同脑挫裂伤。但特别需要严密动态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行头颅CT复查。若发现病情变化或血肿增大,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式
a、开颅血肿清除术
b、去骨瓣减压术
c、钻孔引流术
d、脑室引流术
e、钻孔探查术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与颅内高压、脑疝及癫痫发作有关
:与脑损伤后意识不清有关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损伤后高代谢、呕吐、高热有关
:与脑损伤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颅内高压、脑疝及癫痫发作:
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头痛是进行性加重,且伴恶心、呕吐,可考虑为脑疝。
观察瞳孔变化:观察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
观察生命体征: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深慢,是颅内压增高的早期症状。
观察意识情况:通过谈话、疼痛刺激及肢体活动情况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
遵医嘱给予脱水药物(20%甘露醇)快速滴入,以降低颅内压力。
迅速做好术前准备,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实施钻孔引流术后的病人,应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2~3天,以便充分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并每班记录,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袋应低于创口30cm。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或呕吐物。
意识清楚者,应鼓励咳嗽与排痰;对昏迷较深者,加强翻身、拍背,定时吸痰;吸痰前,应予高浓度氧气吸入,5~8L/min,持续数分钟;吸痰时操作宜轻柔,每次抽吸时间不宜超过15秒,防止因呛咳过剧而增加颅内压力。
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低于机体需要量
高热患者行药物及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亚低温治疗。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口味的食物,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意识障碍患者,伤后24小时鼻饲流质饮食。
对长期卧床患者及可能带鼻饲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其家属鼻饲流质的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监测患者体重,1次/周。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
告知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脑损伤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的可能,应多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
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的训练。
外伤性颅内血肿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