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内二科
王芳
*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即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
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跳的自主搏动。
*
心跳停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内二科
王芳
*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即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
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跳的自主搏动。
*
心跳停止
3秒——病人头昏
10-20秒——昏厥或抽搐
60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临床死亡
4-6分钟——大脑细胞不可逆损害,脑死亡
复苏干预
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
4~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救活率几乎为0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一、自我介绍
二、判断呼救(确认抢救开始时间)
三、体位宽衣
四、判断颈动脉搏动
五、心外按压C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A
七、呼吸囊辅助呼吸B
八、效果判断(确认抢救结束时间)
九、舒适卧位
十、分类整理用物
*
操作步骤
二、判断呼救(确认抢救开始时间)
判断:意识
1、轻拍2、呼叫3、观察
呼救:高声
1、视线2、手势3、声音
*
确认抢救开始时间
三、体位宽衣
*
1、患者在软床,身下应垫复苏板
2、视现场情况,就地进行CPR。
3、去枕仰卧,
双臂应置于躯干两侧。
4、松解衣领及裤带。
四、判断颈动脉搏动
要求:单侧触摸,大于5S,小于10S。
救护者食指中指并齐触摸患者下颏沿中线至喉结,
再滑向对侧颈动脉搏动点(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若意识丧失同时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搏骤停,
应立即开始抢救,建立有效循环,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a
c
b
*
下颏
喉结
颈动脉搏动点
判断呼吸
看、听、感
必须迅速判定:有无自主呼吸
救护者将耳部贴近患者口鼻,
观察有无胸廓起伏动作,
聆听有无呼气声,
感觉有无气流。
*
四、判断颈动脉搏动
五、心外按压C
*
③姿势④深度⑤频率肩
两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
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自身重力,
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大于5cm,
肘
迅即放松,解除压力,
让胸廓自行复位。
如此反复进行
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腕
频率每分钟大于100次
(每个循环30次,时间15-18秒)
五、心外按压C
*
五、心外按压C
*
(1)为确保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救护者应根据个人身高
及患者位置高低,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不同姿势。
(2)按压部位要准确。胸骨中下1/3交界处。
两手交插互扣,指尖翘起,避免接触肋骨,两臂垂直。
肘关节要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
在按压间隙的放松期,救护者不施加任何压力,
但手掌根仍置于胸骨中下半部,不离开胸壁,以免移位
(3)按压姿势要正确。
(4)保持深度:成人大于5cm。按压力度要均匀适度。
(5)按压频率:成人儿童大于100次/分。按压/放松时间比为1:1
(6)徒手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频率:单人复苏30:2,双人复苏30:2
(7)操作过程中:若救护者相互替换,可在完成一组按压、通气后的间
隙中进行,不得使复苏抢救断时间超过5-7秒
*
肩
肘
腕
部位太低,可能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部位太高,可伤及大血管;
部位不在中线,则可能引起肋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等并发症。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A
2、检查口腔
要求:下颏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
下颏
耳垂
与地面垂直
1、清理口腔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
七、呼吸囊辅助呼吸B
*
病人呈去枕仰卧位
下颏
下颌角
七、呼吸囊辅助呼吸B
*
八、效果判断(确认抢救结束时间)
*
确认抢救结束时间
十、分类整理用物
*
1、床头桌
2、纱布、吸氧管
3、弯盘、治疗盘
4、呼吸囊
5、储氧袋
6、洗手并记录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
一、自我介绍
二、判断呼救(确认抢救开始时间):轻拍并呼叫,呼救
三、体位宽衣:仰卧位,松衣领、腰带
四、判断颈动脉搏动:
下颏、喉结、颈动脉,单侧大于5秒小于10秒,自主呼吸
五、心外按压C:(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2)按压姿势:掌根重叠,手臂与胸骨垂直。
(3)按压深度:胸骨下陷大于5cm。
(4)按压频率:大于100次/分。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A:清理口腔,检查口腔
七、呼吸囊辅助呼吸B:EC手法
八、效果判断(确认抢救结束时间):自主呼吸、颈动脉
九、舒适卧位
十、分类整理用物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