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根底,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根底,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欧洲经济最兴旺方公里,人口570万。鲁尔区虽属内陆,但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总长达425公里,大小河港众多,加上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开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区
。但到了二战后,当时已经历经百年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爆发了煤业危机和钢铁危机,原有以重工业为根底的经济结构也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大量工厂停业,工人失业,鲁尔区深陷低谷。德国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结合公关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依次介绍。
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重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对生产本钱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我们知道,传统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清理,涉及的产业工人人数众多,还有许多工人来自于同一家庭,
一旦工人大量失业,家庭日常生活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就容易造成社会动乱。而对传统行业的清理又不得不进行下去,传统行业的衰弱已成必然。德国政府深知公众心理,采取了几个方面措施:
政府对大企业的改革采取根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式改革,谨慎对待大企业的破产,企业越大,意味着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大,政府就越谨慎。
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为民众提供根本生活保障,涵盖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在民众与可能面临的危机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一旦有工人失业,不至于过多影响日常生活水平,公众因此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改革的行为。
政府对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做强盈利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的传统行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德安、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失业压力等方面的战略考虑,仍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各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根底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投资搞基建,增加了工作岗位,将原来因改革失业的工人吸收到新的岗位上,解决其就业问题。交通根底设施的建立将提高整个地区的效率,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也方便了区域内的互动联通。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入驻,帮助吸引各地的人才向鲁尔区聚集,为当地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为失业或转业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产业升级。这些根底设施的建设改变了鲁尔区的形象,为老工业区注入新活力,为今后开展打下了坚实根底。
政府集中整治土地,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鲁尔区许多报废的矿井得到了重新修整,日后大都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
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最为艰难的,经过百年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鲁尔工业区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这是鲁尔产业工人的骄傲。但改革打破了这些人的自豪感,将他们推向失业的边缘,改革牺牲了这局部人的利益,改革伊始,也必定会引起这局部人的反对。此时,政府对于公众心理的
把握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能让公众理解和支持工业区改造,相当考验执政者的水平。德国政府的方法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将大动作变成慢动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民众即便失业也能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根底设施建设拉动就业,提供更多公共效劳,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的执政思路,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是后续工业区改造能够成功的根底。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个阶段,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方案〞。在继续加大前一阶段改善根底设施和矿冶工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资助,逐步在当地开展新兴产业
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的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开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时机。为此,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还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
最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