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于1904年出《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于1904年出《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巴里迁到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作品中大部分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梦幻岛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不管彼得·潘的存在是怎样扑朔迷离,它都不像时下有些作品空灵得近乎无物;彼得·潘是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的最奇怪的特征就是厌恶成年人,决不与成人交往,一看到大人就恨得龇牙咧嘴的。成人没办法同他一起玩,更别说进入他的内心了。当他看到温迪已长大成人时,绝望得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温迪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要是在过去,她很容易就能劝彼得不哭的,可现在,她是一个大人了。”虽然与大人如此隔膜,儿童却无不与他亲近,认他作“孩子王”。他带着孩子们尽情游戏,而且玩得那么认真,把一切游戏都当成真,无忧无虑欢度童年。如果说爱丽思在奇境中的游玩还带有一丝幽静的独孤感的话,那么彼得·潘的周围就是一片喧闹的儿童世界,他们玩得更为尽兴,笑得更为欢畅,——他们背离成人的束缚更远更远了!
也许,彼得·潘真的只是一种童年的精神的象征
《彼得潘》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