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电影
与
史诗性电影
《沉默的羔羊》
《汉尼拔》
按照戏剧冲突律和戏剧剧作结构原则构成的影片
中心点结构
从戏剧性戏剧到戏剧性电影
产生:古希腊悲剧的戏剧性叙事(锁闭式)
奠基时代深受史诗影响,叙事性因素较多。
进入成熟期后,叙述因素逐渐递减,戏剧性逐步增加。
代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发现”“突转”;《诗学》
16世纪文艺复兴
“三一律”:剧情时间为一天,一个单一地点,一个主要情节线。
19世纪(开放式)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戏剧的规律》:戏剧的本质是“意志冲突”
(宿命论,自由发展)
英国戏剧理论家阿契尔《剧作法》:“激变”
(忽略过程,叙述性,突出“激变”部分,戏剧性)
从戏剧舞台到电影银幕
20世纪20,30年代
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从高潮看统一性”
目的:使影片具有完整性,并能把不连贯的,显然是无限多的事件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动作。
“高潮”即人的自觉意志与环境冲突的最终结果“社会必然性观念”
“寻求导向一个果的各种因”
“广泛的动作体系”戏剧性高潮组织情节、组织冲突和组织主题表述
例子:《沉默的羔羊》
高潮部的发展:史黛琳寻找野牛的线索——发现与突转
双线发展的叙事结构两个高潮:
“野牛比尔案件”(强烈的外部动作)
史黛琳与汉尼拔的情感高潮(迅速爬升的心理动作) 强调主题,情感满足
冷处理,“倒高潮”(对汉尼拔的恋父情结)
叙事的主线:女主人公内心的隐秘动机
总悬念:危险的情感关系
散点,线性结构
史诗性戏剧(例子: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叙述性) 西方戏剧(戏剧性)
,舒展,波澜壮阔,从容不迫激烈,奇崛,惊涛骇浪,戛然而止
,重视当下生活描述承诺和后果,指向未来
, 以事件高潮为中心组织情节,
形成波浪式的情感波形形成尖峰式情感波形
史诗性电影
举例《霸王别姬》,《阿甘正传》,《杀死比尔》等。
采取史诗性戏剧多线索,多单元的叙事布局,强调散点式的线性发展。通过中心思想来强化了单元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中心思想将各自独立,联接松散的各单元统一在一起。
宏大的社会背景,历史画面,众多的人物,在叙事线索上分枝更多,包容更广。
弊端:容易造成人为事设,只见事不见人,人物被事件过程淹没
解决方法:吸取戏曲创作以人物情感为叙事中心的经验
(>^ω^<)
做个对比
波峰状:一波一波逐步上升,直到高潮顶点,在结尾陡然下降。
总体:两头高,中间低。“马鞍形”
连绵不断
持续上升
沉默的羔羊与汉尼拔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