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但凡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字含义。
(一)但凡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时天地所滋长的万物,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天是平等覆盖一切众生,不分智愚,大地是平等承载一切众生,,我们应该学天地的博爱无私,平等保护一切动物,植物。
※补充说明:
1、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假设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乱大部分人都是后天学坏的,坏人做了坏事危害群众,除了应给予适当的处分,也应让他们有改正自新的时机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2、天体之运行,日复一日,永不休止,代表“精进”。大地蕴藏无量无边的宝藏,生成万物,负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并且平等养育一切众生,不分善人或恶人,代表“包容”。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才能卓越,声望自然非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才能,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补充说明:
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和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修养的人,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思念,尊重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群众着想的人,而不是外表和容貌突出的人.
二、故事启蒙:
(一)聪明努力的华陀
华陀是东汉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医,除了聪明之外,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华陀从小跟著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母亲昏倒了,醒来之后就无法下床,华陀找了好多医生都医不好母亲,没有多久,母亲去世了,华陀难过之余,也立志要成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
在一座高山上,有个“琼林寺”,传说寺里有位长老的医术非常高明,华陀决定要去那里学医,邻人听到华陀想到琼林寺,都劝他说:“到琼林寺很远,凭你一个小孩子,怎么可以走得到呢”华陀不畏遥远的路程,他翻山岳岭,跋山涉水,带在身上的粮食吃完了,就摘果子充饥;累了就在草地、山洞休息。走了好久,他终于到了琼林寺。寺里的长老看他这么有诚意,不畏艰辛,非常感动,于是就容许他拜师的恳求。起初,长老只叫他做些繁杂小事,华陀总是默默地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完后,他会非常细心地观察长老为病人看病配药,然后记在心里。
有一天,长老对华陀说:“你能吃苦又肯努力,从今天起,我要教你治病的方法”。华陀很快乐,并且很有信心地告诉长老:“师傅,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做个好医生,让大家不再受病痛的折磨。”长老把华陀带进书房,然后指着装满各种书籍的大书橱说:“这是医学知识的宝库,你可要好好珍惜他们!一定要专心念书!”从此,华陀白天学习治病的方法,晚上就在书房用功读书。
这天晚上,华陀正在书房里读书,一个小师弟匆忙地跑来说:“不好了!师傅昏倒了!”华陀听了,立即丢下书本,,发现师傅躺在床上闭著眼睛,一动也不动。华陀紧张的拉著师傅的手,不停的叫著:“师傅,您醒醒啊!"可是,师傅一点反响也没有。华陀努力地使自己镇静下来,然后,他为师傅把脉
。不一会儿,他微笑著说:“大家放心吧!师傅没什么缺点,一会儿就好了!"
华陀刚讲完,师傅果然就从床上坐了起来,说:“我根本没有生病,只是想考验你们!看来,只有华陀令我满意!”之后华陀回到书房,发现桌上的书已经烧成灰。原来,出去时太匆忙,桌上的书被油灯给烧了。幸好火势不大,只烧了桌上的书,,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原来,,长大后,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医。
1、引导重点:
(1)“成功靠一份天才,九十九分努力",听了华陀的故事,你仍然认为成功的人只是运气好或天赋异禀吗?
(2)为人治病是一种技术,凡事都需要多加练习及下功夫,假设能在学校认真听讲,并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课堂上没教的知识,那么就等于在累积让自己成功的条件!
三、常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