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大地构造
第一章绪论
1、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那些?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1/19
大地构造
第一章绪论
1、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那些?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进行区域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分析;
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具体特征,总结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区域大地构造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地球动力;
2、何谓历史-构造分析法,具体包括哪些?
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资料入手,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演化规律。
沉积特征分析:分析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组合系列,分析岩相古地理、海侵还退、岩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分区等,从而研究各地质时期沉积区和剥蚀区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构造分异,以及地史上出现大规模大陆分裂和碰撞,大洋的扩张和消亡;
岩浆活动分析:分析岩浆活动出现的时间,岩浆岩岩性、产状、活动方式、活动规模、岩石系列顺序等,以了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合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再造消失的海洋,确定不同性质的大陆边缘和大陆裂谷带;
构造变形分析: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间,从构造形态组合特点分析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当时动力条件,从变形分布、走向等方面分析大陆碰撞带的位置、碰撞时间;
变质作用分析:根据变质岩的岩性、分布、时代确定变质岩类型、强度及其形成的构造意义,重塑大陆边缘性质、造山带分布以及地缝合线位置。
成矿作用分析:结合矿产类型、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研究各种矿产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大地构造条件和找矿方向;
地球物理分析:通过深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磁力法了解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特征及其结构。古地磁分析对重建大陆位置、了解古大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对研究寒武纪以前地壳演化历史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1、地球非对称性的证据主要包括那些,动力学原因是什么?
地球南北非对称性:(1)大陆面积占全球的十分之三,,南半球是海半球。(2)全球的大洋脊四分之三位于南半球,有南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环南极四条洋脊,,总的说来,南半球是表面引张半球,北半球是表面挤压半球。(3)1900—
3/19
2001年全球共发生M≥8级地震47次,30次发生在北半球;全球大陆内部M≥7级的强震几乎全部集中发生在北半球,而且在北纬20~50°的环带内特别集中。(4)全球热流分布表明:南半球高于北半球;
(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而大气运动的复杂程度呈现北繁南简的特征;
(6)海流的形式和环流带的位置南北不对称;
(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四分之三集中在北半球,而且在北纬20°~60°之间的环带内,大陆、内陆造山带和大陆地震集中并且经向构造十分发育,、中国的横断山、美国的落基山、横穿阿留申岛弧西段的帝王海山,还有规模小一些的库页岛、西地中海的撒丁岛、希腊与土耳其交界的南北向构造带等,可以看作是北纬20°~60°之间的南北挤压带派生出来的一组等间距性的“横褶曲”.
地球东、西非对称性
1)东半球的北半部,以欧亚大陆为主体,陆多于海;西半球的北半部则只有较小的北美大陆。
2)大体以180°经度为界,把太平洋分为东、西两半。东、西太平洋两侧的地质构造、成矿带的结构与成矿种类、地震和火山带的结构及形态、板块俯冲带的俯冲角与形态、洋底的地貌、地层、海水盐度、温度分布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差别。
3)大致以西经20°为界,沿大西洋脊把大西洋分为东、西两半,它们在海底结构、深度、海水温度、盐度、洋流的冷暖、大气的运动与气温分布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4)如果地球是均质旋转球,它应当是轴心对称的,但实际上太平洋两侧和大西洋两侧都是非对称的,这就可能与地球的非均一性有关.
5)以0°经线为中线的半球叫0°半球,180°经线为中线的半球叫180°半球。0°半球客观上就是大西洋半球,180°半球则是太平洋半球。太平洋半球可看作是挤压半球,或者是边缘挤压半球;大西洋半球则是引张半球,或面状引张半球.
动力解释:
2、地球演化中
大地构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