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设计
2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
《蒹葭》教案设计
2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教学难点:
“伊人”等意象的理解。
教学设想:
《蒹葭》是二期课改中学教科书《语文》(试用本)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向往和追求自己所景仰、热爱的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手段:
1、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3
共二课时
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2、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者的罪恶。
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
学生聆听、感悟,为学习新课酝酿情感。
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补充、整理。
6
。
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重点识记、并做好摘抄)
生:3000年左右,同时期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我国人民已会吟唱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真了不起。
7
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形式上以四言为主。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他的思想性、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表现。《诗经》中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导入:《诗经》距今有多少时间了?
(用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2、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有表情的朗读一遍《蒹葭》。
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感受并进入学习的情景。
学生聆听、欣赏。
1、借助“学生学习用书”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2、学生积累文言词法句法。
7
(若学生读得不理想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你是在表达对你很喜欢的一位朋友的感情,你应该怎样读?)
3、课文释疑:
(如有学习难点,师生共同完成,但尽量让学生独自探究出答案。)
疏通文句部分,必须要明确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是:
通假字。例如:“白露凄凄”中“凄”“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右”意为“迂回,
《蒹葭》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