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中的一株树
孟庙中的一株树
早先读过一篇写孟庙的文章,里面有诸多对孟庙的建筑、碑刻、林木的描写,只是时间一长就模糊忘记了,这次有机会亲自到孟庙中游览,那篇文章中的一些介绍又鲜活起来。我的印象,孟庙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又正逢着维护的工期
孟庙中的一株树
孟庙中的一株树
早先读过一篇写孟庙的文章,里面有诸多对孟庙的建筑、碑刻、林木的描写,只是时间一长就模糊忘记了,这次有机会亲自到孟庙中游览,那篇文章中的一些介绍又鲜活起来。我的印象,孟庙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又正逢着维护的工期,好多门楼碑牌都被建筑围墙遮起来,并没有看到,再者我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为对于建筑我没有什么概念,只大抵看到青砖灰瓦古朴苍劲,至于好在哪里有什么讲究则不知道了。只是慨叹近千年了,能保存下来真是不易。不仅是它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更多的是它竟能侥幸躲过文革的浩劫,也实在不容易了。到这种文化气息浓郁地地方,虽也怀着崇仰之情,但却因为自己懂得太少,一些碑刻、楹联竟不能完全读下来,有的能读下来也不能领略其中的真味,因此总有一种遗憾在里面。这种时候我就会想起小弟和他的朋友逛成都的一处公园,朋友问小弟公园里牌子上的篆字读什么,小弟竟生起气来,说好端端的一个人竟不认得一个字。我虽希望能和小弟游遍祖还不把他气糊涂了?于是我就自责,真真是一个白丁。
千年。
最让我动心的却是两株长在一起的树。一株粗大的树上的一个枝丫和斜倒在它身上的一株稍细一点的树的树枝完全长到了一起,不是互相缠绕在一起,而是直接融合为一,合为一体了。那株斜倒的树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劫难,身子倒向大树一方,与地面呈四五十度夹角的样子,到了中段几乎折断,圆形树茎如纸片一样被撕成几条,却折而不断,还有一个小枝顺着粗大的柏树向上长开来。又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年,它们竟浑然一体了。这真是天地的造化。我不仅又想到小弟了。不知今世是否有缘如这两株孟庙的柏树一般,心相映,肉相连,同呼吸,共风雨,虽我们相隔千里万里,我却只愿心中存着他,就如真在一起一样了。它们不说话只那样互相融合着,却胜过人间的一切甜言蜜语。我真想自己就化成它们中的一株,就呆呆地长在那里,等着他来。
噙着眼泪开心地走出来,我为这片繁华闹市中的林子祈福,愿它们永远这样旺盛地翠绿下去。
登东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邹城当地人说东山即现在的峄山,离市区二三十里,以奇石闻名,禁不住当地人的多次推荐,再加上对圣人情怀的向往,我们抽了一个时间,迎头清晨的朝阳向峄山进发。
走出市区不远就望见一片片高高低低的小山,遥望去都不高,很怀疑孔子当时的感觉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当地人说这些都不是,峄山还没到。时间不久便望见一座稍高一点儿的山,一大块一大块椭圆形的石头或横在半山腰,或滚落山脚,就如从雪山上滚下的巨型圆球。路很好,转过一个弯就到了景区门口,一座并不巍峨的牌坊后就是借着一块圆石雕刻成的神龛,供着送子娘娘。我们被眼前一片流沙形的山丘吸引了,它们远看表面平滑,走近了又看到由一粒粒的细小沙石构成,坡度虽然大站在上面却并不打滑。
正值秋天的季节,山上的树木有的凋零了,但有一些不知名字的树如枫树一样也一树的红叶,在萧瑟的山风中特别显眼。愈往山上走愈见出峄山石头的奇特。石头以圆形为主,这最让我好奇,以前见过的山石都是完整的一大片,从底下一直到山顶。而这里的石头就像一座人工堆砌起来的石头山,只看见一大块一大块的石头竖在山间,走近它似乎有一种要压过来的感觉。同伴直赞叹,说不定用手一推,其中
的一块就会轰隆隆地滚下去。路上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婆婆,她说这山里的石头都是有灵气的,晚上一般人是不敢上山的。看着这些古灵精怪的石头,我觉得灵气之说大可相信。既然石头有灵气,那这里供奉的各路神仙自然也应该特别灵验了吧。于是在泰山娘娘庙前虔诚的拜上一炷香,祈愿一家人(包含了小弟)平安、健康、幸福。自从认识小弟后,我逢年过节的祝祷就再也没有缺过他。就连平日里家中做了好吃的,供奉天地神明时也不忘的。半山的白云宫供奉着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我更加恭敬了,因为知道小弟是信道教的,虽不懂道教的正宗仪式,却认认真真地磕了三个头。后山“小鲁处”的后面有一个破旧的山洞,里面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的神像,我也认真地磕了头。这下齐了,真的各路神仙都保佑着我,再不会变了,我们一定会好下去的。
有一处形似宝瓶的石头,据传说谁能背着身把小石头扔到上面谁就会有好的运气,石头越大,好运越大。我和朋友三人都跃跃欲试,各找了一块石头,我拣了一块最大的,只扔了两下就成功,他俩坚持到扔上去为止。他们一个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一个是年级的学科带头人,而我只是一个小兵,却只我扔的石头大,我心想自己一年来也没什么好运,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认识了小弟,这是我一生中除了
娶到老婆之外最幸运的事了。如果
孟庙中的一株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