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传递火炬,不传递信息
宋晓阳6月9日,雅典奥运火炬北京接力活动顺利完成,中央电视台CCTV-5(部分时段)和北京电视台BTV―6(全程)直播了圣火传递活动。与美国2001年发生的“”恐怖袭击那样的突发新闻事件相比,此次2004雅只传递火炬,不传递信息
宋晓阳6月9日,雅典奥运火炬北京接力活动顺利完成,中央电视台CCTV-5(部分时段)和北京电视台BTV―6(全程)直播了圣火传递活动。与美国2001年发生的“”恐怖袭击那样的突发新闻事件相比,此次2004雅典奥运火炬北京接力电视直播活动属于必定发生的“程序性报道”。然而,在长达9个多小时的直播活动中,无论是央视还是北京电视台,在节目总体策划上的不足,一览无余。我们不得不无奈地接受这样的事实:6月9日在北京传递的只有火炬,而没有受众期待的更多信息。
在此次报道方法上,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可谓大同小异,演播室采访、火炬现场传递、背景资料片插播,仅仅依靠这三件“程式化法宝”就简单地构造并完成了直播报道。难道这样一次极具新闻情节的直播报道,就没有“故事”可以挖掘、宣扬了吗?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央视和北京电视台本次直播活动,就不难发现在节目整体策划上存在的“重大失误”,即忘记寻找新闻故事、新闻细节的“过错”。
1、火炬手――他们从哪里来?
有关此次圣火传递活动重要参与者148位火炬手的信息,只有当他(她)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主持人才会根据文字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由一大堆称号构成的“自我介绍”是体育界、演艺界、企业名人的共性特征,至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则是一带而过,或是随机插入广告;火炬手们从报名、筛选到最后确定的过程,人们更是无从得知。据说,在6月8日召开的“预备会”上,一向以“墨镜”示人的明星“大碗儿”们不得不亲自排队,亲自签字缴纳3605元的火炬费用。其实,电视台本可以先期跟踪几位报名的候选人,记录他们参与评选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欣喜与遗憾、焦灼与渴望,然后,以“娱乐要素”进行编辑包装,在没有直播信号时插播。这样,既填补了没有现场信号时的播出空白,又表现了入选人员筛选过程的幕后花絮,增大了相关信息量。
2、火炬手台前幕后的故事在哪里?
为了顺利跑完这短短的三四百米,许多火炬手事前在心理、体能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姜昆的“速效”锻炼法使其第二天只能趴在床上;宋祖英为了找到火炬在手的感觉,每日在家中拿着扫帚练习;担心自己跑不下来的刘欢、即将登场准备迎接下一棒的火炬手、刚刚跑完还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火炬手、在客车上忐忑不安的火炬手,这些在直播活动中我们应该看到的画面,在哪里呢?火炬手的故事,在哪里?
3、全程直播报道――演播室与现场信息交流严重脱节
在9个多小时的直播报道活动中,央视和北京电视台的演播室节目主持人和现场出镜报道的主持人,在信息交流上严重脱节,演播室和现场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片天地,它们之间没有沟通、没有信息互换,各唱各的大戏,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这片天地就行了。在新闻报道中,演播室与现场的互动交流,在这里被遗弃了。
4、无名英雄――参加活动的北京市民的空白
6月9日,北京市民的表现令此次直播报道的工作人员欢快不已。由于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使播出画面背景呈现出了最为理想的效果。那些有组织参加活动的大爷、大妈、学生、机关工作人员,真是战高温斗酷暑啊(当天是北京
只传递火炬,不传递信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