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正确地理解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标志和简要过程,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认真体会与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广义的教育认识,它包括了人类所具有的所2/12
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正确地理解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标志和简要过程,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认真体会与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广义的教育认识,它包括了人类所具有的所有对教育实践的反映形式,如神话的认识、直觉的认识、习俗的认识、经验的认识、科学的认识等等;一种是狭义的形态,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具体性和局部性,力求达到对教育问题的间接的、普遍的和深层的把握和理解,以图揭示复杂的教育要素间存在的比较稳定的带有规律性的联系。对于这种狭义的教育认识,我们可以称它为“教育的科学认识”,或简称“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至于何时何地何人首译,尚不清楚。不过可以断定,这个名词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初。从内涵上说,“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作为一种学科门类总称的教育学也称为“教育科学".由于我国通常所称的“学"就是指“科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使用“教育学”而不使用“教育科学”。但是在西方,“教育科学"的内涵严格地限制在应用自然科学或实证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事实问题,从而与研讨教育研究问题的“教育哲学"对立起来。而在我国,教育哲学也被认为是“教育学”或“教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学”或“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一般而言,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因而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也总是零碎的、肤浅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教育问题不会存在于教育现象之外,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构成教育问题。只有当教育现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具有研究价值的时候,才能构成教育问题,成为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此外,教育问题是以一定的教育事实为基础的,这样教育问题才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杜撰的问题,,只有当某种教育事实及其所隐含的价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它进行价值评价时,才能成为教育问题,、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这种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因此,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而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12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可以说,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最早的教育认识就是人们对“教育”概念的创制。,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从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形成为“教育之‘学”’,最多只是在论述哲学或社会问题时顺便涉及教育问题,表述过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思想家们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也多是从自己的某些观念出发,阐释“教育应如何"的问题,而不是从教育的事实出发,采用科学的手段,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教育认识活动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
绪 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