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 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太阳系的行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形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2、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成近似球形;3、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P12)
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是典型代表。(P14)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日的概念: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
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自转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15″。
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
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理效应):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