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案一体化
总课题: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
总课时:8课时
第三、四课时
课题藤野先生
主备人朱玲
课型新授
教和学目的: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谊、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学习鲁迅语文学科教学案一体化
总课题: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
总课时:8课时
第三、四课时
课题藤野先生
主备人朱玲
课型新授
教和学目的: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谊、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和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了解藤也先生的精神和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词语及句子的深层次含义,从而准确地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和学流程:
教和学内容:
认识作者或储藏知识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
理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展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悟。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和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进展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鞭挞“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解释词语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似.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化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
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赏析文本
1、导入新课
2、介绍时代背景
3、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和挖苦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确实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挖苦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肮脏生活的憎恶、,因此决心分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这也就是作者要分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一部分内容看似和写藤野先生无关,,前往仙台,这为和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4、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考虑: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提醒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腔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和耳闻先生的穿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①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②纠正“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③“为我”
藤野先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