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清氛源远韵致流长
诗
诗歌鉴赏结构谋篇之
起承转合
(皆关“情”)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高考链接】
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的作用。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转”就是转句。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结;也可暗结,即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登高
杜甫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
、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粱州( )( )
起,写环境。远景
承,在该环境送别
转,写情怀
合,情入当前景
起
承
转
合
欢愉
惆怅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叙事、点题
写景:广阔,浩荡
抒情:一、孤
抒情:国势动荡
反衬
反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交代时间和地点。独字是是作者谋篇立意所在。
颔联写景,作者描写天高地迥,宇宙无垠,景观宏阔。
颈联点名感情,写出诗人孤寂和微贱之感的成因。
尾联通过用比,直接把自己比喻为飘荡天地间的沙鸥,形象的展示出孤独的心境和漂泊的身世,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
麻雀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纪晓岚
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
游虎丘山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