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镇化
“城”和“市”的概念
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
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
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3、两次劳动大分工城市与城镇化
“城”和“市”的概念
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
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
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
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
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
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
具体时间:约3500~3000BC
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
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
产业构成(非农产业)
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
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
地域特征(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
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
7、曹魏邺城: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
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
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
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
(1)城市等级体系
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
(2)城市中心
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欧洲:教堂(神权社会)
(3)城市功能
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
(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
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
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
(5)城市商业形态
中国:集中的市→商业街道北宋(开封城)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
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
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
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
世界城镇密集地带:
美国东南部;美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
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
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形式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123——213——231——321
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2)功能城市化
国家、社会、国民的财富随之增长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
16、城市化发展轨迹注:诺瑟姆曲线
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达到60%或更高;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城镇化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60~90%,甚至更高。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夏代城市遗址:二里头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2、周王城:
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维(干道数)、经涂九轨(干道宽度)、左祖右社、市朝一夫(面积)
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百家争鸣既有规整的布局,又有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自由布局
4、曹魏邺城布局特征:明确的中轴线、规整布局形态
5、吴国金陵(六朝古都建康):
把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典型,周礼考工记的规整布局和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6、隋唐长安
7、北宋东京:出现繁华的商业街道、有三套城墙
8、元大都(明清北京):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北向存在很多宽的街道
东西向存在很多窄的胡同
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注:可能简答,可能问答)
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
体国经野,城乡统筹的区域观念
10、西方古代代表城市
(1)古希腊:
雅典:自由式布局、公共空间、人本主义、自然主义
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
(2)古罗马
罗马城的广场群为中心
营寨城模式:纵横交加的十字干道;交叉口是各类公共建筑
《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中世纪城市布局特点:
自发成长,无规划——道路曲折狭窄、教堂和市政厅为中心、城市与建筑尺度宜人
(4)文艺复兴的城市改造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城市改建
11、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的穿插交锋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崇尚
古罗马:君权思想的统治
中世纪:神权思想的统治
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复苏
16~17世纪:君权的鼎盛
(2)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思想的穿插交锋
古希腊:自然主义的崇尚、古典理性主义的萌芽
古罗马:人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