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初中·读后感1010字5篇范文
皮囊读后感1010字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
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
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皮囊初中·读后感1010字5篇范文
皮囊读后感1010字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
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
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开篇写的老奶奶,作者称为阿太。阿太的一句话点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副皮囊。
然后写了母亲对建房子的执着,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一方土地变成高楼,并在门前立上父亲的名字,完成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了父亲的懦弱和残疾,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写的特别朴实,说的是父亲半瘫以后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戏。好像明天一觉醒来父亲就好了,就会恢复了。最终在全家人发脾气、大闹、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结束了。
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姨,当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是瞒着她的,她的媳妇整日偷偷抹眼泪。我们每天都在演戏,好像吃点药就好了,做点化疗就好了,明天一觉睡醒来就好了。我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她,导致我们一大家人都被笼罩在这层癌症的阴影中。
亲人的逝去犹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过程,这种伤痛终其一生不能痊愈。
但面对这种伤痛,有的人沉浸于回忆之中,有的人可以从悲伤中走出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多少人是活在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抛下了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书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态和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请问,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请问,我们的灵魂如何安放?我们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从自身的遭遇去领会,从生活的点滴中、身边的人中去感悟。每个人会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而最终,生活和作者都给了我们答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很认同。我记得我读《沉思录》,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睡陋床、盖粗毛皮,颠覆了我对皇帝、宫廷的想象,我以为都是富丽堂皇,我以为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导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床,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从40支纱往上加。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仿佛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洗礼,才会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触。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简洁、冷静、真实。好久没看过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觉没过瘾就结束了,很感动很喜欢。
皮囊读后感1010字
皮囊,一个看似奇怪的题目,在文人眼中,皮囊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精神。就像生活中的苟且是不需要的,需要的是诗和远方。
但是蔡崇达,他在苟且的生活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他人。
他看到了童年的英雄--少年文展。文展从小就是孩子中的英雄人物: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分数--为了较低的学费;他坚持整理历史资料--为了考公务员。但他吹出的这个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却很快的被城市的高楼大厦刺破了。
这让我想到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明明可以在家乡和哥哥一起创业,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城市中打工,活的这么辛苦呢?当读到文展一心想留在城市,不愿回到被自己厌恶的小镇时,我似乎明白了他们:他们都是向往诗和远方,却又永远无法抵达诗和远方的人。文展的自尊心太强,他把诗和远方当做了生活的全部,忘却了生活本身是苟且的,他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最终走向了地狱。
书的一开始,阿太就说过: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个活到101岁的神婆,看透了生活,也知道无论精神怎样,外面的皮囊都是拿来用的,生活都是需要苟且的。
还记得那个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老师吗?和网友推测的相反,她并没有周游世界,而是回到了家乡,结了婚,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像她这样既能憧憬诗和远方,又能苟且生活的,谁说生活中一定不充满诗意呢?
皮囊读后感1010字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皮囊初中·读后感1010字5篇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