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与老炮儿精神
*******
北京话与普通话
普通话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钩屯村的发音。
1953年,国家语委在金沟屯、巴克什营、火斗山三个地方采集普通话标准语音。
承德普通话十分标准,但最标准的是其滦平县。
北京话俗称“京片子”,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中的北京官话。
北京尖团音不分,儿化音多,还有一些独有词汇。
普通话虽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语音和北京话不是一回事。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区。
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语言特点
儿化音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
俚语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
“痞”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儿化音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类:
一、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
发小儿指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带上儿话音更显亲切。
家雀儿指的是麻雀,加儿化之后有一种人对物的喜爱之情在里面。
二、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
中有了充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三、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如光棍儿,老泡儿、窑姐儿、傻冒儿
儿化音
四、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儿化一般仅对熟人,对生人为
表尊敬不儿化。
五、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例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在北京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
对于城门(东直门、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故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
等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
不加儿话音:东四、西四、东单、西单、东四十条、颐和园、北海等,以及除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
以外的所有“门”(如东直门、西直门、东安门、永定门等不能加儿化音,)
除黄寺以外所有的“寺”(如白塔寺、万寿寺、三塔寺等都不能加儿化音)
加儿化音:珠市口、菜市口、大栅栏(这个要念成“大石蜡儿”)三里河、天桥、白石桥、黄寺。
特殊词汇
《老炮儿》
老炮儿
一趟一张
夜么虎子
炸猫
吃馅儿
两把刷子
号儿里
扛雷
嗅蜜
门儿清
局气
瞅不冷子
敛吧敛吧
二刈子
结了梁子
扫听
搓火
拔份儿
鸡贼
炸了庙
练家子
瞎了
摔咧子
这程子
拉了胯
半不啰啰
大拿
老炮儿精神
规矩义气血性
老北京的“礼儿”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从娃娃抓起”。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的“礼儿”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不管是喝,还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茶倒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也实在是真不少,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老北京的“礼儿”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依然保留着某些传统生活方式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图的是吉利,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北京话与老炮儿精神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