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
,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流程
: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1、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3. 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忠贤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三、自主积累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ǒng(光、明亮)
四、设疑自探、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五人墓碑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