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三观”
北仑区霞浦中学王炯
时间荏苒,踏上教坛,十几个春秋如白驹过隙。回眸这十几年的教学历程,可以说如孩童学步,歪歪扭扭、坎坎坷坷。当过“搬运工”(就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教本上,再搬到同学的笔记本上。而同学呢,也被培育成语文教师的“三观”
北仑区霞浦中学王炯
时间荏苒,踏上教坛,十几个春秋如白驹过隙。回眸这十几年的教学历程,可以说如孩童学步,歪歪扭扭、坎坎坷坷。当过“搬运工”(就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教本上,再搬到同学的笔记本上。而同学呢,也被培育成一批“小搬运工”,他们把老师抄给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搬到试卷上。)做过“油漆匠”,(就是把别人编好的教案抄写下来再拿到自己的课堂上用,就似乎用师傅调好的油漆刷自己的墙。也不管自己的“墙”适合不适合别人的“油漆”。)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走了不少弯路,以至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究其缘由,是由于自己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只是一味地学习“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讨论教同学“怎样学”,心中只有教材,没有同学,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高耗低效。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这棵“病树”迎来了“万木春”。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材的研读和教学方法的讨论,更应当注意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由于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是实践的支撑。观念就似乎是舵,方法是桨,无舵之船,桨力再大,怎能加入百舸争流之列?观念是的,方法是矢,无的放矢,谁说你是善射者?观念是帅,方法是兵,三军无帅,兵再精勇,焉能百战百胜?只有在观念上不断更新,才能跳出做一个教书匠的窠臼,才能乐观应对新课程的全方位的挑战。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同学观、老师观。
一、课程观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猫阿姨教孩子学抓老鼠,猫阿姨自己装扮成老鼠,让猫孩子每天操练,小猫咪们的确进步很大,不到一年的时间,它们鼎力合作还真的把猫妈妈给制服了。后来,老鼠们真的来了,当猫阿姨又像平常一样招呼孩子们抓老鼠时,小猫咪们竟然又把猫妈妈给抓了起来。由于,在它们看来,抓老鼠就是抓妈妈。可怜的猫妈妈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们,反倒落下一个可悲的、贻笑大方的结局。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讲,同学记,老师给,同学收,有的老师甚至让同学把课内阅读题的答案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想想看,这样培育出的同学,不仅无法应对新课标指导下的考试,而且不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力量与素养。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革。原来教的是老教材,是省教版,现在教的是新教材,是人教版,换汤不换药,其实都是教课文,都是让同学会做题、能考试。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首先,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只是课程的载体,是实施课程的平台,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老师教教材,其实是在用教材“教”,是在培育同学融会贯穿、执一驭万的力量。否则,猫阿姨的悲剧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将再次上演。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就会建构出不同的课程。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同一篇教案,在两个班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没有必要刻意仿照别人的教法,而是要树立自己的课程观,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共
语文教师的“三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