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二十五】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曲阜市实验中学
陶继新王玉贞
王玉贞,山东省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济宁市首届初中语文教学能手、首批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6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山东省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文化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近年来,荣获济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曲阜市优秀校长、济宁市“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编写教育著作5部,2009年5月出版教育诗集《泮水行吟》。
教育理想:学生诗意成长
【王玉贞】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初中教育最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一位老教育家对自己的教育理想作这样的描述:让学生身心舒展地生活着,毫无畏惧地尝试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这才是教育应该给予的。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就暗合了这些理念。我们在《学校章程》中这样解读
“教育理想”:立足文化名城曲阜这一地域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涵育学校人文教育特色,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化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形成健康、人文的整体学校文化形态和氛围。让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和谐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师生都能用诗意的眼光自主审视周围世界,以诗意情怀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陶继新】“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感到快乐无比。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是,当下不少学校的学生非但发现不了美,反而感到压力很大,看不到美的外在风景,更享受不到美的内在陶冶。为什么呢?关键是学校给他们的心灵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得无处不在的美景从眼前滑然而过,却无浏览甚至无法发现。如果失去了审美的快乐,生命就会失去其最为光华的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构建诗意校园,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是在给他们一个审美的人生。同时,中学生正是憧憬理想、向往未来的时期,如果没有诗意,就会只将目光盯到考分与升学上。这样,也许可以一时考得高分,可是,正是立志的年华,没了宏远之志,就会生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孔子说:“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不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身在大学,却没了学习的动力与向上的追求。追根溯源,当与中学时代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吧。你们所追索的“诗意校园”,则让学生少了功利思想,有了对美好理想与高远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王玉贞】如果不考虑学生持续健康发展,不着眼于学生未来,不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1999年,我自曲阜一中调入实验中学,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兼任语文教师。真是与实验中学有缘,我特别热爱这诗意融融的校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更是那样可爱,那样朝气蓬勃。我不只一次地对人说,我最喜欢别人夸我们的老师,夸我们的学生。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校园就是一个和谐的、诗意的校园。时时有创意创新,处处有画意诗情。实验中学人智慧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实验中学人的教育理想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催生了。
【陶继新】您之所以喜欢别人夸你们的教师与学生,是因为您与他们已经心魄相系、融为一体了。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几乎都烙印着您的心血与期盼。所以,当师生快乐且又发展着的时候,您就有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您天天可以感受到师生的这种生命状态,且天天为这种生命状态所鼓舞着。当然,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与您的优质生命状态有着直接的维系。我认为,优秀的校长,应当经常化地向师生传递正能量,并善于在学校里生成正能量,从而形成一种正能量场。当大家都感到工作与学习快乐幸福的时候,这种能量场就会成为群体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有动力就会有奇迹,奇迹产生又会鼓舞士气,这就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于是,“诗意校园”就会更加富有诗意。
诗意环境:涵养审美情趣
【王玉贞】“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我也曾写诗赞美我们的校园:“校园孟夏日/处处好风光/树为晴雨伞/花作篱笆墙/竹叶悠悠绿/杏儿浅浅黄/疏影横斜处/谁人醉书香?”这的确是校园实景的写照。校园里有500多棵树:“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梨杏春风一家”,银杏、柿子、山枣、核桃、桂花、青檀……简直是个大花园,学生栖居在美丽的校园里,其乐融融。丹桂飘香的时节,秋梨、石榴、柿子缀满枝头,除了鸟儿光顾,竟无一人动一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道德的风景吧!
“小乐山”、“采芹园”、“思乐池”、“双清”
对话王玉贞校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