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大略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
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大略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2、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
名人的读书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