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名,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现举几个例子:
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组群看,它又范围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
2、上述各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文献学不可能代替它们的研究,所以文献也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具体说来,其范围包括:
(1)研究文献的形态;(2)文献的整理方法;(3)文献的鉴别;(4)文献的分类与编目;(5)文献的收藏;(6)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7)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8)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尽快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文献。同时能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版本有科学认识并利用善本,而且还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不但要自己用,还要留给别人和后人用。
3、文献学涵盖的门类很广,其主要由:(1)目录学(2)版本学(3)校勘学三部分组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用目录学知识找资料; 2、用版本学知识选资料;3、用校勘学知识判资料。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从古至今,文献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甲骨
(1)甲骨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龟腹甲,兽骨则主要指牛的肩胛骨,间或有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和虎骨等。
(2)我国商代用甲骨刻占卜文学,在世界上独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学。
(3)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由大官宦,大学问家王懿荣发现,直到1991年共出土约10—15万片。上面的文字都是占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情过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即验辞,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2、金
(1)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少量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为多。
(2)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a、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li,煮饭用),簋(gui,盛饭),簠(fu,盛饭食)……
b、乐器:乐器有金属的,也有非金属的。此金属乐器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zheng,军乐器),鼓(战争、祭祀)……
c、兵器:主要有戈、予、剑、戟……
d、农器:有锄、镰、铲……
e、度量衡:度(尺),量(容器),衡(天平)
f、钱币:布(形似铲),刀(形似刀),圆币
g、符玺:符(发兵用),玺(印章)
h、日用器:铜镜,灯。
3、石
(1)碣
《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秦始皇泰山石刻,约在魏晋后被碑取代,现存较早的石鼓文,亦属碣,共十鼔。各刻四言诗首,咏秦君游猎,字体为秦统一前的大篆,具体年代有争议,现存
内江师范学院文献学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