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知识产权法学》第八讲
主讲人:杜颖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讲座内容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成因
三、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主要原则
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分期
五、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全球化语境下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第一、全球化为西方化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普适性与本土化冲突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出路
全球化为西方化
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意识形态
历史分析:从巴黎公约到TRIPs
经济分析:南北交换地位的缺失
发展中国家被迫开放标准
最不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创新能力,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问题;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中等水平以后,国家才倾向于采用弱保护政策,但其主要精力仍旧在于模仿;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发达水平后,才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育,人均国民收入还没有达到临界点时,迫于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
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意识形态
1、语言
2、自动化:创造就业后毁灭就业
3、隐藏其后的集权制和等级制
4、全球主义偏见—本地连接补贴远程连接
5、无限增长
6、社会责任感缺失
Roberto Verzola,“新兴信息经济:综述”,普拉蒂普N托马斯、简瑟韦斯编,高蕊译:《亚洲知识产权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18.
历史分析:巴黎公约的诞生
1873年,奥地利邀请各国参加维也纳国际发明博览会,但各国都因为担心自己所展览的技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拒绝参加。“美国驻维也纳大使约翰·杰伊向奥地利外交部提出照会,表示对奥地利政府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满。
奥地利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承诺对所有参展的外国人的发明、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提供临时的保护,并且采纳德国工程师卡尔·皮特的建议,在博览会期间召开国际专利大会。
历史分析:巴黎公约的诞生
11个了国际专利大会,详细的讨论了对发明采取有效国际保护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并敦促各国政府尽早缔结保护工业产权的国际公约,知识产权的多边合作开始酝酿。
1878年的工业产权国际会议上,各国提出了为实现专利保护,必须制定各国专利法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应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公约的起草委员会,确定由法国担任起草工作。1880年11月4日至20日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在该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草案。
最终在1883年,《巴黎公约》诞生。
历史分析:TRIPs协定的诞生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和产品优势,并且为了扭转其在国际贸易中日渐增多的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在意识到贸易领域处处充满了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问题,而且这些已经成了影响贸易产品质量和贸易额以及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之后,要求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七轮东京回合谈判中第一次将知识产权问题列入谈判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谈判没有结果。
历史分析:TRIPs协定的诞生
到198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八次乌拉圭回合谈判时,美国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将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三个问题同时列为谈判内容,否则美国就拒绝参加。经过讨价还价,最后的《乌拉圭回合部长宣言》同意将知识产权纳入谈判内容,并确定“谈判的目标应该考虑到总协定已经进行的工作,制定出一套有关冒牌货国际贸易的原则、规则和惩罚的多边框架”。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经过了5年的谈判,在1991年12月18日,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了总干事邓克尔提出的《与贸易有关的(包括假冒商品贸易)知识产权协议》(草案),到1993年11月它被“一揽子”载入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