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吐槽的传媒社会学解读.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络吐槽的传媒社会学解读.doc网络吐槽的传媒社会学解读
网络吐槽的传媒社会学解读
一、现象分析
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网络吐槽越来越成为一种现代生活娱乐方式。吐槽原指对某些对话、事物不符合逻辑事实等方面予以犀利的批评,现在可延伸至挖苦、抱怨、找茬,其主要是评论性质。吐槽对象从对抗战神剧、穿越雷剧,到春晚,到热点新闻,从各类电影电视到社会热点事件,可谓包罗万象。吐槽者则从各类段子高手、名人明星发展到普通民众,几乎是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网络吐槽的兴盛凭借网络传媒,从最初的BBS、天涯、豆瓣、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区论坛,到微博、微信、A站、B站新兴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介,传媒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手段的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自由交流平台。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源于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媒体,即个体依存于网络,借助新的媒介工具进行信息的传播,个体成为信息终端,可以提供分享信息并选择信息受众,较之传统网络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也不再是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而是源于大众,又回到大众的点到点"的传播。麦克卢汉提出过媒介及信息。传播工具发生改变,于是相适应的人类从事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也发生改变。吐槽,正是新生的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的一种。
二、原因探析
1、传媒的信息选择
网络吐槽,作为一种盛行的传播现象,由媒体和受众两方面主导,两者相互影响,可谓信息传播的一体两面。热点信息的选择与传播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当今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传统的媒体运作方式发生转变,大众传媒极尽所能的满足大众信息消费的欲望,所选择的报道视野日趋窄化。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运作则更为特殊,一方面出于国情要求,传媒机构要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传播的信息往往具有政治化色彩,强调主旋律。并且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传媒经常会与国家、政治集团或其他利益群体达成妥协,事件选择和报道模式往往固化。比如网络中对《新闻联播》的吐槽,认为其因其主旋律太强。另一方面,传媒机构又受到商业逻辑的控制,具有市场意识,常常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迎合受众,以致丧失其社会独立品格,放弃其社会公共立场。大众传媒本身的双重属性,使得意识形态的国家取向和市场利益的传媒取向贯穿传媒产业发展的全过程。[1]这样的选择与呈现,使得人们对信息的看法与评价越来越多元化,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吐槽点。
在传统媒体的影响下,受众或许会被动的接受信息。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大众在对信息的接受与判断上日趋独立。人们的吐槽,正代表了大众的一种评论态度。是一种对真实的不确信,反映了大众对信息自由、公开、全面的追求。而对主旋律的吐槽,则是一种对正统的消解,表现了一种反叛,以及对个性的表达的呼唤。例如我是来打酱油的一词的流行。此词出现于某新闻之中,在记者就某个新闻事件采访群众时,一个路人做了如此回答。一时间酱油体在网络爆红,打酱油延伸成为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纯属围观看热闹的意思。因为各种神回复而引发全民讨论热潮,而如上述看似无厘头的吐槽背后,却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于语言的解构游戏,这些爆红的网络吐槽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反叛心理。每一个热点事件的激发,每一次大规模的吐槽恶搞,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着对一种意识形态霸权的反抗。网友们通过讽刺或调侃的方式打破了僵化的、固有的话语形态,用极具个性的文化符号,划定了自我话语空间与共同语境,变现了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且这种区隔也是一种对主流

网络吐槽的传媒社会学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7-08-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