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doc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
1赤子之心说
罗汝芳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个赤子,并且具有赤子之心,该赤子之心没经受世俗的影响,纯然天理。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混是个赤子,人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够做的叫做良能。良知良能都是先天具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初赤子之心,而尧舜初生之时与吾一样皆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可以不思而得,不虑而知。赤子之心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有赤子之心,上至圣人,下至平民每个人都是由最初的赤子长成,在孩子时代能够很好的持有可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但是随着长大成人,,心思逐渐杂乱,便无法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由此便想着一心去学习做个圣人,却不知道圣人即是自己,因为大道即在吾身,人皆是由赤子之心长成,具有赤子之心,所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圣人皆是人人。但是大多数人在长成之后皆泯然众人主要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原是由赤子之心长成,意识到后能否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加以时刻保持。而人与道之间的差别则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皆然不知,而如果知道并且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仍然能够坚持并正常运用的便是道。心在于人之中,而道则在于人的心中,人与道是浑然一体的,而区别于百姓知与不知,而这些皆归于百姓日用之道。
人字、道字,虽少分别,而心则止是一个心字也。
日用不知,则道心而矣;日用而知,则人心而道矣。心虽在人中,而道实在心中,但人自不觉知耳皆浑然见得是心,心皆浑然见得是道,愈觉悟则愈浑化,愈浑化则愈微妙,故心以道名,而复赞其微也。
如罗子所言吾子只患不到此处,莫患此后功夫。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能够认识到人人具有赤子之心,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依然能够很好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而庶人因意识不到自身原是由赤子之心长成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时刻保持自己原有的赤子之心最终无法成为圣人。孟子一言概之,尽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所以圣人能够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才方能够实现大道尽在吾身。如:
例如,在罗子看来,大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人并不是意味着只有大人不失去赤子之心,也不是只有大人才能够不失去赤子之心,而是其能够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乃是所谓的孝、悌、慈。因此,只要人人能够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大人、圣人。
2赤子之心与良知良能
罗汝芳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做到的叫做良能;而人的良知良能都是先天所具有的,也就是原初的赤子之心。吾心之体乃是随天与生俱来的,而知学乃是后天,随心所性,既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犹如孩提时便知爱其亲,敬其兄。阳明所提出来的致良知学说乃是《大学》宗旨的一部分,与孔孟所提出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哲学宗旨一脉相承,但是阳明的良知说最专注的在于致,探求事物的本源,由其不正而为正,最终实现一家仁而一国仁也,就是其所说人人亲其亲,長其長,而天下平。
人的天性最早来源于最早的孩提时代,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但是人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赤子之心,良知良能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虽然人人都在谈性,但是只有圣人才能够知道性的本源。人自孩提开始便可以有此身,可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哲学思想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