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但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证据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西医药治疗 FD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和焦虑等,疗效往往不够满意,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制中医药胃舒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FD患者175 例,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3诊断标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1)餐后饱胀不适;(2)早饱;(3)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尚符合以下条件:(1)胃镜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2)B超、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纳入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在试验前4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2)进行过腹部手术者;(3)年龄<18岁或>60岁;(4)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5)精神病患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者;(8)未按规定用药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学没有与FD完全等同的病名,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将FD的中医病名诊断分为2种: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命名为“痞满型”;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命名为“胃脘痛型”[1]。
分组情况完全随机分组,采用单盲观察方案,其中试验组130例,男70例,女60例,年龄18~59岁,中医辨证分型:痞满型55例,胃脘痛型75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8~56岁,中医辨证分型:痞满型22例,胃脘痛型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胃镜下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间具有均衡性。
治疗方法试验组胃舒胶囊由课题组提供,成分为蒲公英、黄芪、白芍、甘草、紫苏、黄连、元胡、人参,以上药物粉碎装入胶囊,3次/d,6粒/次,口服,疗程为6周;对照组口服吗丁啉,3次/d,10mg/次。合并有胃黏膜炎性改变者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总疗程6周。用药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观察指标每2周随访1次,记录治疗反应及消化道症状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由消化内科和胃镜室同一医师进行指标观察,严格记录检查及观察项目。
疗效判定标准按临床3级标准评定总体疗效。治愈:治疗期间,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完全消失。显效:上述症状全部明显减轻或好转;有效:上述部分症状减轻或好转;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见表1);%
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