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USSR,俄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方公里)。
而就一个呼啸峥嵘的超级大国,一个引导了众多国度的强大联盟,最终解体了
斯大林模式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苏联解体的原因
可以说,列宁与斯大林是苏联的创始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世界站稳脚跟,得以生存,打败法西斯,但它在二战后暴露问题,僵化的体制使苏联不断退步。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直接原因。这是历史的教训。
苏联 解体的 影响
导致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苏联解体导致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而且促进了多极化的加速发展。这20年来在国际格局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从而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才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重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样才有了20国集团,从而大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又称中央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现在可以说世界各国的经济均已纳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尽管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这种单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从总体上促进了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尽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和问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